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09:29    次浏览
又谈起了读书课的话题。大概是对于这种课型潜意识有一种完美的苛求,也可能是爱屋及乌,弟子们喜欢,自己也就热衷钻研一番。今天第六次读书课,根据上次的反馈意见,上课流程做了一点微调,感觉结构愈加趋于合理精干,效果也比第一次好不少。第一节课的“抽查上周日有所诵”环节,每组一人,每人自选两首背诵。4人中有3人选择了最短的两首——朱自清的《细雨》,只有四行;《三字经》选段。他们自以为这样做很讨巧,却不知早已入我彀中。首先,他们对日有所诵不再排斥、抵触,或认为是额外负担,而是心甘情愿读背;其次,剩余三首也还是要背的,只不过课后在语文组长面前接受检查;【这样也好,省得有人嘀咕,明明背熟的,在读书课上就忽然莫名其妙地紧张,背得结结巴巴】再者,这样的背诵与课文后要求背诵的任务不一样,能读得烂熟,日积月累,化为自己的营养,裨益也是明显的;此外,每天早读【包括7点50分之前的早早读,大部分人7点20甚至更早就来校了】全班都要把前几周的日有所诵齐读一个轮回。那琅琅童声,美妙韵律,传到我耳里,不亚于仙乐。集体吟诵比一个人背诵,营造的氛围要迷人得多。初秋的阳光照在二楼栏杆上,我不急着进班,而是靠在教室前门,微眯两眼,享受这早晨的天籁之音,美好的感觉渗透进每个毛孔。一二环节和我预计的一样,15分钟结束;三四环节是课外书片段、优秀日记朗读,由于陈发俊选择的课外书片段超时,导致最后一个同学没来得及朗读自己日记就下课了。第二节课,刘蓉读完日记,全班投票评比,到颁发朗读荣誉胸卡,花了5分钟。教师朗读故事一章,5分钟;新增加的“好书推荐”环节花了10分钟。主要是大家第一次推荐,还不太懂。我建议每次准备推荐的同学,可以在家稍作排练,按照书名、作者、出版社、定价、主要情节以及推荐理由的顺序来介绍。如果自己不能概括主要情节,可以朗读书籍扉页上的内容提要或故事梗概。开场白可以是:“今天,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,书名是……”;结束语可以是:“相信我的眼光,看了这本书,你一定不会后悔”或者“希望同学们喜欢我推荐的这本书”。最后剩下20分钟时间,各人默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。那些凝神的双眸,那些会心的微笑,那些专注的身姿,那些痴迷的表情,无一不昭示:这是多么优雅芬芳智慧灵动的画卷。录音机里的古筝曲淙淙流过教室的每一个角落,我也坐在讲台前看着《读写月报/新教育》第10期,心变得润泽无比,宁静无比,惬意无比。